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番外赴约如期(20) (第1/2页)
有诗曰: 金戈铁马踏日月,万国烽烟洗旧尘。 世事幽微实难洞,总有悬壶济世人。 就在程子期回到l敦的一个月后,他的另一个剑桥校友从l敦出发,踏上了寻访中国的漫漫旅途。彼时欧非两大洲的同盟军与法西斯激烈交锋,这位名叫李约瑟的博士绕道而行,在汪洋大海上漂泊数月,并不得不走一条令军人都毛骨悚然的航路——“驼峰航线”。 由于日军的封锁,这条航线成为了中国G0u通外界的命脉,成百上千的中外飞行员在恶劣的高原气候中与飞机一起葬身喜马拉雅山。幸运的是,李约瑟乘坐的这架C-47美用机成功翻越了世界屋脊,横跨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在1943年2月24日下午抵达云南昆明。 一年之后的秋天,当他再次来到云南考察,在清华大学的国情研究所内谈起这段艰难的旅程,仍然感慨万分: “飞机上看到的景象壮丽无b,而这壮丽的风光背后,是无数士兵家庭的血泪。” “让一让,请让一让。” 程德赛拨开文庙前聚集的儿童,抱着一摞文件走进院子,看到李约瑟博士正与几名教授说着话。 一位教授看见她过来,热心地向李约瑟介绍:“这孩子是社会学研究站的工作人员,相当能g,刚毕业就被学校捉去当经济系的助教了。” “原来她是学经济的呀。” “社会系和经济系本就在一个学院,她以前给边疆人文研究室g活儿,懂些社会学知识,所以费孝通教授招了她,在魁阁做课题。等下她陪同您几位去魁阁,离这不远,只要走不到半个钟头的路。” 程德赛向一行人问了好,待他们参观完毕后,带领李约瑟从牌楼出来。 “时间过得真快,”李约瑟望着门外成堆的秸秆和玩耍的孩童,笑眯眯地扶了扶眼镜:“小姐,我猜你想问我和去年一样的问题。” “您还记得我呢!”她惊讶。 “当然咯,我一直替你留意着那位校友的动向。可是很遗憾,他和唐宁街的关系太紧密了,我还是没法打听到他的下落,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去年2月,英国文化科学赴华使团初到昆明,程德赛当时已经和程子期失联了小半年,没有收到一封信件,心中着急,便在李约瑟参观西南联大的时候趁机打听。他是英国驻华使馆的科学参赞,人脉颇丰,果然听过“杰弗里·丘吉尔”这个大名,但两人并无交集,只知道他曾经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为军队服务过。 他这么一说,程德赛就不安起来,程子期走时信誓旦旦地要向首相辞去军方职务,但真的能辞掉吗? 不好的预感愈演愈烈,直到两个月后,国际报刊上详细报道了一起特工行动。 1942年11月,为防止纳粹德国研制出核武器,英国制定了“飞燕行动”,意在炸毁生产重水的维莫克水电站,结果34名士兵全军覆没。次年2月,行动委员会再次出击,用声东击西的计策,空投了一批特工,与安cHa在水电站里的间谍通力合作,终于炸掉了重水实验室,其中三名特工以身殉国,其中就有一个代号“渡鸦”的。 程德赛看到这个词,心里咯噔一下,立刻写了封信,按程子期留给她的公寓地址,让他朋友马丁想法子寄到l敦,但圣诞节来临时,英国领事馆把她叫去,严肃地给了她一封唐宁街发来的简短电报,是Ail坡的诗句: 【Quoththeraven,''''''''Nevermore.''''''''】 乌鸦答道:“永不再。” 她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度过那个糟糕的圣诞夜的。 程子期好像从人间蒸发了,科学杂志上看不到他的论文,报纸上看不到他的社论,新闻里也从来不出现‘杰弗里·丘吉尔’,剑桥的师生从1942年冬天起,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男人。 距离他们告别的那天,已经快两年了。 可程德赛打从心底不愿意相信他Si了。她知道政府为了保护一些特工,会对外宣称他们Si亡,这是她心底根深蒂固的念头。 于是,在李约瑟说出这句话时,她并没有哀恸,反而如释重负: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正是!我也希望他活着,就算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的地方,也有解放的一天。” “集中营可关不住他。”程德赛一笑,“我带诸位去魁阁,昨天下了雨,路上有些泥泞,小心脚底。” 有同行的教授问起来:“他是你什么人?” “我男朋友。” 那名英国教授迟疑了一下:“诺福克公爵似乎b我大几届,他研究生物学的时候,我还在读本科。” “啊,年龄对我来说不是问题。” “也对,他看起来非常年轻,我都开始掉头发了,他还是一头黑漆漆的卷发。” “您谬赞了,他也掉毛的,一屋子全是,毕竟写论文很劳神嘛。” “看样子你们交往很久了吧。” “按建立关系算,才谈了一个月。” “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时髦……到了五十年代,说不定一个月就足够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