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八、犹畏人言 (第2/3页)
道陛下告诉我,您对他意味着什么吗? 姜维说着,眸中满是动容之色,他道:陛下告诉我,您对他来说不止是他的臣子。您更是朕的亲人。是陛下在这世上最亲近,最信赖之人。那天,我才知道原来情到刻骨乃是如此。我想,世间再也没有比陛下更深情的帝王了。我从不敢想象,竟然真的有帝王愿意将臣子视为亲人,视为世上最亲近,最信赖之人。 可是陛下却做到了,这种赤子之心怕是千年难遇。所以维不懂,为何丞相要因为小人的挑拨而疏远对您这般深情的陛下,您这样实在让维不解,甚至替陛下不平。 伯约,我自陛下还小,尚在荆州时就侍奉左右。可以说陛下是我一手看护抚养长大的,他对我的深情,对我的信任,我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诸葛亮说着,黑眸温柔,语气中却透着伤感。 那您为何…… 诸葛亮素来沉冷,眉目间积威尤甚。虽然生得俊伟倜傥,谈吐文雅,却总是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疏离感。那双寒星般的黑眸更是冷冽非常,唯有提起或面对刘禅时才会露出温柔的神色,仿如春雪初融,令人心折。听见他说起刘禅等于说他一手看护长大时,姜维心中不解更甚,既有如此深厚的情谊,为何还要被小人之言而理解。种种疑惑,在心中盘旋不定。姜维想问个明白,然而话到唇边却堪堪只说出这半句。 诸葛亮微微闭目,神色渺远,思绪好似回到了很久之前,道:我年轻时自命不凡,常自比“管乐”,又见汉室倾颓,心中常怀报国之志。然而,学有所成后,遍观天下诸刘,却发现竟找不到一位可以托付之人。但我知道,身为大汉臣民,上天必然会为汉室送来第二位中兴之主。就如当年的光武皇帝那般。 只是,这位“中兴之主”究竟身在何方,却是举目四顾,一片茫然。 姜维为魏将时多少也听过些诸葛亮的传闻。此刻,见他主动提起自己的往事,便安静的听起来。 当时,身在隆中的草庐中,我也常扪心自问。倘若心中的那位明主一直不出现,难道我诸葛亮就要永远怀璧自珍,在山林中终老一生?若真就此终老于林泉,我实在不甘。只是,我更不愿明珠暗投,屈从于一位自己根本看不上的主君。 因此,在见先帝第一面之前,我曾与好友徐庶秉烛夜谈。原本听到徐庶口中提到的先帝,我也曾欣喜期待,可是当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先帝的旧事后,心中的期待彻底变成了不屑。而后来先帝来到隆中,我躲在暗处看到了他,看到了元直口中夸得千好万好的左将军。却只觉得失望之极,先帝的眼睛让我想起了一种名为“饕餮”的凶兽,那种贪婪的目光实在令我厌恶之极! 我感到由衷的抗拒。我诸葛亮自然敢自比“管乐”那么要辅佐的君王,即使不是如光武皇帝那般的“完人”至少也不能是如先帝那般反复无常之徒。虽然元直和我提起他时,总夸他“仁义”爱民。但我却清楚的在他眼中看见,“仁义“不过是他替自己的自私粉饰的外衣,”百姓“也不过是他用来榨干最大价值的蓖麻。所谓”爱民“不过是他用来收买人心的条件。他心中所想的只有自己,对天下,对百姓从来都没有一丝发自内心的爱护。 那丞相您为何还…… 看到姜维疑惑的目光,诸葛亮揉了揉眉心,继续道:正因为我根本看不上先帝,所以他第二次来隆中时我借故避开。只留下内子在家中招待先帝和元直。不想,却又让我更加看清了先帝的为人。 诸葛亮说着,黑眸中突然燃起怒色。他道:我没有想到,留下内子替我待客,竟会让内子遭到那样的屈辱。 丞相,此话何解? 内子虽出身名门,但相貌不佳。虽然我从未在意过这点,却没有想到那时还是左将军的先帝竟会拿内人的相貌取笑。提起这段往事,诸葛亮黑眸中怒色愈浓。 原来那时候刘备来到草庐,见开门的黄氏皮肤黝黑粗糙,头发枯黄,身材瘦小。以为是诸葛亮的洒扫丫鬟,竟然生得这般丑陋。让一向好美色的刘备登时心下不悦,嘲笑道:孤以为卧龙先生芝兰玉树,身边侍奉之人也该是良材美质,怎地会让一个如此丑陋的丫鬟侍奉。 黄氏虽然其貌不扬,到底也算是名门之后,自幼也是父母小心呵护的,哪里受过这样的挖苦嘲笑。但良好的教养让她只是强忍泪水,并没有反唇相讥。直到徐庶实在看不过去,告诉刘备这位乃是卧龙先生的妻室,刘备才恍然大悟,赶忙赔礼,可眸中那种厌恶和不屑之情却依旧没有散去。 得知这件事后,诸葛亮对刘备的厌恶之情更重了。虽然他并没有多爱黄氏,但成婚以来两人也算是相敬如宾。得知自己的妻子受到了轻慢后,如何不怒。而在刘备又一次失望的无功而返后,他问妻子怎么看这位刘使君? 妻子的回答和他不谋而合。想起误以为自己是丫鬟时刘备那不屑的眼神,黄氏叹息一声,道:“玄德公此人,类高皇帝,而差之远矣,平定天下,绝非此人之能。” 原来如此,那丞相最后出山到底是…… 先帝第三次来访,其实是元直用他与我多年的交情,逼得我不得不留在隆中见他一面。诸葛亮说着厌恶的蹙起眉心,继续道:在借口更衣的时候,元直劝我就算是为了他这个多年好友,出山相助左将军。 我以我与先帝根本是两类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拒绝。不想,元直却问我,我虽自比”管乐“,然这二人终不过是辅佐之才,我既自负才高可有更大的宏愿?比如,做”帝师“。 帝师? 不错,如昔日的姜太公般。诸葛亮说着,怒容渐退,黑眸中再次溢满温柔。道:那时元直告诉我,他知道我看不上左将军的品性。可他已年逾四十,品性已定,改是不可能了。但却在昨日得了一位才出生的小公子,那是他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留还在身边的儿子,倘若他日后能有一片基业,那这孩子…这孩子就是他唯一的继承人! 我还记得,那时元直的话。他告诉我,我与他同为汉臣,也知道我一直在等待第二个“光武皇帝”。但是,与其等待,为何不自己创造出一位明君呢? 那一刻我如醍醐灌顶,只觉得热血沸腾。没错,先帝品性已定,绝无更改的可能。但那孩子却是白纸一张,一张,可以让自己肆意落笔挥毫的,干干净净的白纸。 所以,我决定出山,为了能够亲手创造出一位自己理想中的明君。当我到了樊城,看到了那时尚在襁褓中的却已经抓着我的手冲我咧开嘴笑着的陛下时,我有种大梦初醒般的感觉。仿佛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从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才是我愿以死效忠的陛下。 伯约,你明白陛下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吗? 这……维只是知道陛下和丞相情同父子,更有师徒之谊…… 是啊,我与陛下之间论及君臣之义,其实没有多少。有的其实都是父子之情,师徒之谊,还有……还有倾慕之心…… 最后一句话,诸葛亮说得很轻,但语气却坚定非常。 我虽成婚很早,却一直未有子嗣。因此,我把所有的关爱尽数给了那时尚且年幼的陛下,陛下说我不仅是他的臣子,更是他的“父亲”,是他的亲人,是这世上唯一亲近和信赖之人。我又何尝不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