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小编的无忧小筑_第三十九章 舟山度假生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舟山度假生活 (第2/2页)

水果,相当划算的。

    虞扬哈哈地笑:“要不是担心疫情,连蔬菜和rou都想常年在网上买。”

    金旦元连连点头,当年疫情突发的时候,有人网上买菜送不到,结果全都腐烂了,也不知这个损失应该怎样算,由谁来承担,当年说的是“谨防线上购物对实体商业的冲击”,然而现在再看一看,网络买菜也不是很保险,快递停运非常麻烦的啊,如果自己买的生鲜都烂在路上,那可是很郁闷的了。

    金旦元笑着说:“要说舟山,还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工资都不高,然而物价贵,跨海大桥对农产品不收过桥费的啊,可是运到这里还是翻倍,如果说长途运输难免会这样,那么为什么网购的水果价格差那么大?”

    太神奇了,菜价贵rou价贵,房价也贵,这里人们工资不过几千块钱,然而一手房价已经超过了两万,要说这里是往度假胜地的方向去打造,所以生活费用贵呢,然而各种设施实在跟不上,商业特别的不发达,能玩能购物的地方比较少,连市内交通都是那个样子,其它可想而知。

    因此有的时候金旦元和妈爸聊起来,也都是觉得很不可理解,为什么这里的物价房价都这么高?当然金旦元也知道自己的故乡,她承认赤峰的经济也不很发达,但是赤峰好歹物价符合逻辑,房价不高,以当地人的工资,还是可以生活的,可是看一看舟山,简直是离谱,除了那些因为拆迁而发财的人,其她人金旦元简直不知道她们以这样的工资,要怎么样维持比较过得去的生活水平,难道都像自己的mama一样,在阳台上种菜?

    最大的优点,就是这里的空气是真的好,确实是空气清新啊,四面都是海风,哪里容易有粉尘雾霾呢?自己的母亲有一点过敏性鼻炎,自从来到舟山,鼻炎再没有发作过,这个鼻炎的问题已经困扰她许多年了,在舟山用这种自然疗法意外地消除,对于母亲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所以虽然这里有这样那样的困扰,比如说潮湿,物价高,母亲也愿意继续住下去。

    而父亲呢?这时候金旦元已经开始和父亲谈起钓鱼的话题,父亲几十年的钓鱼迷,到了舟山,怎么可能不钓鱼呢?从河塘钓鱼转为海钓了,他倒是不出海的,每天退潮的时候,就站在滩涂上面挥舞鱼竿,为此特意买了一条皮叉子,就是专为下水钓鱼而设计的防水高腰裤,从脚底开始,一直到胸部,大半个身体都包住了,人站在海水里就可以钓鱼了,自家居住的这个地方与海边相距不是很远,父亲有空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海边钓鱼。

    父亲河钓的技术很高超,海钓的技能更新也相当快,一个夏天之后,已经是海钓的老手,冬季里天气冷了,他不再过去,然而夏季里金旦元有时候过来这边,餐桌上的海鱼往往并不是在市场上购买,而是父亲从海水里钓上来。

    母亲照了父亲钓鱼的照片,给金旦元发过来,金旦元一看,真的是与湖钓不同,浩瀚无际的大海啊,自己在空间中的湖边钓鱼,那一片湖泊也相当辽阔的,然而湖毕竟是湖,与海的感觉不一样,没有潮汐,而且那宽广程度也不能相提并论,“苍山洱海”虽然是叫做“海”,毕竟不是真正的海,不仅仅是淡水咸水的区别,海洋与湖泊,完全不是同等重量级的概念啊。

    金旦元就这么每天悠悠闲闲,从除夕一直到初三,初四那一天,她踩着父亲的单车,往普陀天地那边去逛,一路只见各家店铺全关门,一年一度的假期呢,多数都不营业。

    平时过来的时候,金旦元喜欢来普陀天地这边逛,有现代都市的气息,虽然只是舟山的一小块地方,就好像一张大大的面饼上,有一小块粉红色的奶油,特别的时尚,走在普陀天地,恍然之间就好像在南京路淮海路一样,扑面一股nongnong的小资情调,只不过如今是新年时段,这里也多数都关着门。

    看来看去,只有新华书店里面的灯光亮着,金旦元于是便停了车子走了进去,虽然存了大量的文档,然而金旦元还是爱逛实体书店,这边有很多新潮书店,格调很是清新,有潮流感,在这一片CBD,有几家金旦元偏爱的时尚书店,不过今天都不开门,那么便逛新华书店也很不错,新华书店也与时俱进了啊,有很多畅销书。

    金旦元进了门,便用舟山当地话对工作人员说了一声:“过年好!”

    对方果然是本地人,听到金旦元是舟山口音,登时又格外热情了三分,连连对她说着:“过年好过年好,有许多书,慢慢看啊!”

    金旦元笑着和她点头,不过除了“过年好”三个字,后面的话都只是靠猜,没完全听懂。

    自从妈爸决定在舟山买房,金旦元迅速开始学习舟山话,毕竟是外语专业,学习语言有天赋,所以虽然过来的次数不多,但是简单的日常会话也已经学懂,而且那几句最常用的还相当地道,和舟山本地人没有太大区别,舟山这个地方,当地人的本土意识很强,如果能够学会舟山话,就能够更加便利。

    对于金旦元的这个特性,虞扬戏称她是“属变色龙的”,到了哪里就学哪里的话,冒充当地人。

    金嘉文则是想到她当年的一个朋友,上海知青的后代,后来因为政策返回上海,虽然上海也可以说是她的家乡,在那边也有亲人,并不是孤孤单单回去,然而对上海很有疏离感,在上海也给视作是“外人”,感觉到排斥,而她的那些亲人,对她也相当冷淡,大概是“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吧,很是勉强,就让她对上海更加没有认同。

    对于学说上海话,那位朋友的态度是:“只要能听懂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

    所以同时返回上海的其她人,多数都学上海话,唯独她一直很是淡淡然,起初金嘉文还和她互相通信,到后来就渐渐地断了联系,也不知她如今怎么样了,不过也不必勉强再去寻找。

    金旦元听了母亲的这段往事,起先是对母亲少女时代的友谊很感觉好奇,再之后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念头是:“和那位阿姨相比,我好像很没骨气啊哈哈哈!”

    金嘉文也是哈哈地笑:“她是她,你是你,这样灵活适应也挺好的。”

    自己的那位朋友,这种选择可以理解,她也算是经历坎坷,自尊心又相当强,情感和思想都相当丰富,性格也敏感,凡事爱深入挖掘,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抵触,或许她的内心,还是更加认同内蒙古更多一些,而旦元与她的性格和经历都不同,也就没办法等量评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