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裹住了一点熏笼的余温。 (第1/2页)
祠塔建在京郊二十里外,在浮玉山阴,春日里是个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可惜如今尚在冬日,荒草枯枝,疏雪覆山,马车驶来都泥泞不堪,只有两三个小太监在一旁扫雪。 路边已经停了四架马车,都挑着驿馆的灯笼,应当是四家异姓王先到了。 “都来这么早做什么,还没到时辰呢。” 闻江撩着车帘瞧了一眼,低声同黎瑾瑜商量,“你在这儿等罢,别跟着折腾了,歇一会儿。” 晨起时虽上了药,可黎瑾瑜还是疼得坐不住,只捡了个软垫跪坐着,出了城又颠簸,一路上实在不大好受。 他到底是没受过这样的磋磨,趴在闻江腿上都蔫巴巴的,闻言才强撑了几分力气同他玩笑:“这是正日子,夫君容我跟着进去见个礼嘛,哪家有名有分的新妇不去见祖宗的?” 躲了半月有余,还是要同父兄过话。闻江心里多少有些烦躁,懒得理会什么新妇不新妇,只不耐烦道:“祖宗牌位又不在这儿,有什么好见的,你少胡闹。” 平日里两人再怎么亲近也是私事,真叫当朝摄政王一同去祭祀闻家先祖,恐怕要闹得满城风雨,还不知会生出多少乱子来。 黎瑾瑜也知道轻重——况且瞧闻江的意思也不大在意这祭祖的事,倒是犯不上为这事叫他不痛快。 外头天寒地冻,闻江没叫他跟着出来。黎瑾瑜只好捧着手炉,偎在马车里掀开一角车帘,看着人一路进了祠塔,屈指敲了两下车棂:“鸿文呢?” 这毕竟是永安郡王府的马车,出内城有自家的府兵随护。好在这些府兵都是从摄政王府调去的,原本的顶头上司侍卫统领混在其中倒还有几分威信。 他在黎瑾瑜跟前随侍多年,还算摸得清心思,应着声上前,挥手叫马车旁的府兵先退远了些。 黎瑾瑜不置可否,只道:“两件事——从今日起,陛下临朝理政。我这两日病得厉害,先叫慎涯去御书房教陛下看折子。” 此事王爷早有安排,且也算不上什么需要单独吩咐的事。许鸿文应了一声,等着自家“病得厉害”的摄政王另一件要紧事。 “找几个晋南的探子去仔细查查,” 黎瑾瑜摩挲着手炉,斟酌道,当年南安王被夺了封地后,南安王府和那些乡绅都是怎么处置家中子侄的……尤其是南安王府里。” 先前几回也就罢了,多是有杂事掺结。可昨夜闻江在马车里时分明叫他哄得心情舒畅,才刚提了一句从前在晋南时候的事,竟就全然失了兴致,瞧着脸色都不大好看。 实在不应当。 学堂三年,虽说两人过得不算如意,可也是相互扶持着。除却头几个月,往后黎瑾瑜也有来有往,叫那几个带头欺辱人的吃了不少暗亏。何况后来先帝降罪,那些混账自然也都一一处置了,怎么就半点儿不能提起了呢? 黎瑾瑜直觉有异。 实在是晋南山高路远,这些年又在朝中竭耗心力,竟不曾叫人探查一二。如今看来,许就是哪里出了变数——远的不说,学堂一事属那南安王嫡长子最是祸根。当爹的被夺了一半封地,怎么还能心无芥蒂,转年就给惹祸的儿子请封世子了? ———— 祠塔内,最是祸根的南安王世子正满心戒备地盯着闻江。 算起来,皇封的郡王总要比一个异姓王的世子身份高些。可如今是年节祭祖,论起长幼嫡庶,占了嫡长的本家世子倒是能在祖宗牌位前压闻江一头。 好容易躲了半月清闲,还是要来父兄跟前祭祖。闻江心里本就不大痛快,更没什么争竞的心思,顺着站在闻朔身后行了祭礼。 闻朔却自觉打压住了这个平时就闷不做声的庶弟,理直气壮地挑起理来:“三弟如今在京中是如鱼得水,可为人儿女,一连半月不来同父亲请安,总不妥当罢?” 闻江在南安王府谨小慎微十余年,这样当面的发难早就习以为常了,面上连一丝波澜都生不出来,只对着南安王略一拱手:“京中规矩严苛,不准驿馆内外互通。儿子当年本就带头欺辱黎相独子,如今自然与摄政王结怨已深,不敢稍有差错。父亲若因此怪罪,儿子认罚便是。” 这话里话外翻旧账喊委屈的意思太过明显,南安王不由得皱了眉,脸色格外难看。 自几月前这一双庶出儿女领了封地,他心中就一直忐忑不安,尤其那两块封地还都是前些年从自己这里罚没的——当年的事他也并非毫不知情,只是不好怪罪自己嫡出的长子,就只好顺着众人言语将火气撒在闻江身上。 可谁成想,闻江这样一个木讷少言,性子左犟又不成器的庶子,如今竟会与摄政王这样亲厚呢? —— 闻江从祠塔二层下来时,黎瑾瑜正在抱着他的狐皮大氅在熏笼旁烤火,整个人像是陷在了一团白绒里。听雨在一边叽叽喳喳,颇为气愤的模样。 当值的太监侍卫在一旁战战兢兢,等着祭祖的三家异姓王也如坐针毡,黎瑾瑜却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